首页 | 中心简介 | 学术团队 | 科学研究 | 前沿动态 | 学术交流 | 田野考察 
当前位置: 首页>>田野考察>>考察报告>>正文

屯堡女性的丝头系腰


新闻来源:  发表时间:2012年06月11日 阅读次数:[]

屯堡女性的丝头系腰

严奇岩

屯堡文化是一种移民文化,其形成直接来源于明初因军事行动引发的大规模移民浪潮。明代是云贵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时代。朱元璋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派30万大军进攻西南,消灭了元朝残余势力,并把军队留在云贵地区,又下令将留戍者的父母妻子儿女全部送到戍地。按“三分守城,七分屯种”的定制,军队的居住地称为“屯”,移民的居住地称为“堡”,他们的后裔就叫做“屯堡人”。一般认为贵州安顺屯堡人的主体是来自凤阳、南京等地的“老汉人”的后裔。《民国续修安顺府志·安顺志》卷四收载的安顺40姓50支的来源中,除了来源不详的6支外,来自于江西、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浙江等地的有37支系,其中苏皖地区的江南省有22支、江西6支。这说明安顺地区多数移民来源于苏皖地区,这也是屯堡人的主要来源。

屯堡文化是贵州省安顺地区的明代移民“文化孤岛”,至今屯堡人的建筑、服饰、语言和习俗信仰等仍有明代的遗风,即600多年来,屯堡人的语言、服饰、民居建筑及娱乐方式都沿袭着明代的文化习俗,安顺屯堡成了明代历史的“活化石”。而屯堡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当地妇女的装束即“凤阳汉装”,它具有明代服饰的显著特征。

服饰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之一,是民族识别的标志之一。历史上一个民族征服另一个民族重要的标志是改服易冠。我国少数民族由于地处偏僻的地方,传统服饰多保存完好,而我国古代汉族传统服饰保存较少,这与明代灭亡后清政府强行在全国推行剃头改服的制度以消灭前朝记忆有关。

图1 至今仍穿着明代服饰的屯堡女性

安顺屯堡文化作为明代移民的“文化孤岛”,屯堡女性服饰是典型的安徽凤阳汉装,是明代传承下来的汉族传统服饰,也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代汉族服装。凤阳汉装如今在安徽当地早已失传,但是在屯堡却完好地保存下来了。屯堡女性服饰是汉族传统服饰传承中的特例。

女人爱细腰,腰部的装饰物是汉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女性美的重要装饰物。屯堡妇女服饰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屯堡妇女腰间系着的丝线编织的腰带即丝头系腰。丝头系腰是风阳汉装锦上添花的装饰物,也是妇女们对美和自信的象征物。它展现女性的曲线美,因而成了屯堡妇女的主要标记。凡有屯堡人聚居的地方都有丝头系腰。屯堡妇女的服装多以青、蓝色为主,样式为宽袍窄袖。屯堡妇女服饰包括长袍、围腰布、丝头系腰、头饰、首饰和单钩凤头鞋等。“头上一个要要,脑后一个泡泡,耳上两个吊吊,手上两个道道,袖上两个套套,腰上两个扫扫,脚下两个翘翘。”这是屯堡人对自己身上流传了600多年的服饰的形象描述。“腰上两个扫扫”指的就是丝头系腰。这种服装在当地不仅仅作为节日或祭祀的礼仪服饰,在日常生活、生产中都很流行。尤其是屯堡妇女走亲访友,参加集会时系上丝头系腰伴着轻盈的步伐,众多丝线左右摆动,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

图2飘逸的丝头系腰

安顺有多达300余个的明代屯堡村寨,但只有西秀区大西桥镇的鲍屯村保留着生产制作丝头系腰的技术。鲍屯是贵州所有屯堡中惟一会做丝头系腰的村寨。几百年来,丝头系腰的编织手艺传男不传女,一直被鲍屯人奉为机密,外村人无从涉足。这个人口达2258的村寨,居民绝大部分是鲍姓,祖先是明代徽州府歙县新安卫唐越村太和舍人,明洪武“调北征南”而入黔。根据当地口碑资料,丝头系腰的编织技艺在明代移民中没有带到贵州,清雍正年间鲍氏第十一世鲍大千看到母亲系的祖传丝头系腰,且是全村寨唯一的一条,鲍大千决心回祖籍安徽学习编织技艺。于是鲍大千徒步数千里路历经数月才回到老家安徽歙县棠樾村,学会织丝头系腰。回鲍屯后,遵照传男不传女、禁止外传的祖训,鲍大千传给本村寨的鲍、江、汪等三姓子孙。所以尽管600年间娶进嫁出,沧桑变更,至今还只有鲍屯沿袭着这门技艺。鲍大千为服饰文化的传承作出了贡献,被人称为屯堡服饰文化的大师。

图3 屯堡丝头系腰的传人——鲍大千故居

丝头系腰由丝和带两部分编成,中间束腰带为棉纱织成,一般长4.7米;两头为丝线织成的丝头,一般长0.47米。做系腰先从纺丝开始,1500根丝要纺成150多根线。然后,将150多根线挂在屋里的铁钩上,插上插下,错一根都要解开来重织。随后是织通带、挑花、翻花。织好以后还要看丝头齐否,整齐才是好的。最后的一道工序是将白色的丝头系腰染成黑色。做成一根丝头系腰昼夜加班至少需要一个星期。因工序繁琐,编织费时,一条丝头系腰要卖300——500元。因此,丝头系腰是屯堡妇女服饰中最贵重的装饰,屯堡妇女以拥有丝头系腰为荣,是屯堡男女定亲必备物。据当地人讲,1980年以前的屯堡妇女结婚时索要的礼品中,必有丝头系腰。

几百年来,鲍屯村的丝头系腰技艺代代相袭,维系着屯堡传统服饰的生存与发展。

屯堡传统服饰经历清初、民国初期和文革前后等三次较大规模的强制性的服饰改革而顽强地保存下来,实在是服饰史上的奇迹。如从建国以来的“四清”到“文革”,屯堡的凤阳汉装曾一度濒临灭绝。屯堡女服的大袖子被剪,梅花管簪和玉手镯被砸,许多屯堡女人曾被迫改装,穿上了普通汉族妇女的服装;作为凤阳汉装中最具特色的丝头系腰也被认为是“封建残余”,不准织,不准系。屯堡服饰一度走到危急关头。不过,由于屯堡人强烈的族群文化认同意识,每次强迫改装的风声过后,屯堡人的服饰立刻又恢复过去的样式。

图4 屯堡女性的头饰

鲍屯人在“文革”中躲在山洞里偷偷地织丝头系腰,晚上再去卖,以致传统生产技艺没有中断。进入2l世纪以来,作为旅游资源的屯堡文化,又使即将被现代服饰所代替的屯堡妇女服饰得到了保护和发展,原本已经只有唯数不多的三两户加工、经营丝头系腰,到2005年,已经恢复到数十户,并成立了“加工工艺经营协会”,创年产值百万余元。当时可以卖到80—90块钱一根,很有赚头。目前丝头系腰常销往平坝、双堡、镇宁等地,凡是有屯堡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丝头系腰的市场。

大西桥镇的带子街村是以编织丝头系腰而闻名的,原来该村在清同治年间(1862—1874)是上通云南,下到四川的古驿道,鲍屯村大部分人为出售丝头系腰的方便,搬到此地居住,由于人户逐年增多,形成了一条以卖丝头系腰带为主的街道,因此取名为“带子街”。一个新的带子街寨名的诞生,就反映出从鲍屯迁到滇黔公路两旁居住的鲍姓人丁迁寨时的目的和对这一种江南古老手艺的喜爱。

图5 展示中的屯堡丝头系腰

图6 编织中的丝头系腰

原载:《寻根》2008年第4期


上一条:镇宁石头寨文化遗产考察

下一条:古水利工程何以六百年不衰——安顺鲍屯古水利考察记

关闭

 

 联系电话:0851-6700648   传真:0851-6700648    基地Email:kst6700648@163.com 
   版权所有:  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生态文明研究中心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宝山北路116号   邮编:550001